[竖琴简介] [竖琴之神][竖琴百科][钢琴百科]
竖琴百科
 

  竖琴(英:harp,意:Arpa,德:Harfe),是一种大型弹拨乐器。竖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拨弦乐器,早期的竖琴只具有按自然音阶排列的弦,所奏调性有限。现代竖琴是由法国钢琴制造家S·埃拉尔于1810年设计出来的,有四十七条不同长度的弦,七个踏板可改变弦音的高低,能奏出所有的调性。
  竖琴是现代管弦乐团的重要乐器之一。竖琴可作独奏、重奏和合奏,属多功能的复音乐器。其流传地区甚广,在欧洲、美洲和亚洲等地区亦有出现竖琴类的乐器。竖琴在古埃及称为贝尼琴,古希腊和古罗马称为里拉琴,中国又有一种称之为箜篌的竖琴。

  竖琴使用大谱表记谱(与钢琴、手风琴、马林巴等键盘乐器一样),乐器所拥有的音与它由低至高排列的47根弦(有的竖琴有46或48根弦)一样多,即拥有自(b)C(1)至g(4)47个音、六个半八度的宽广音域。所有的音按自然七声音阶排列,定弦基调为(b)C大调,但竖琴并不是移调乐器。

  乐器本调:C大调(非移调乐器)。
  实用音域:大字组降C-小字四组升F。
  应用谱号:高声部:高音谱号;低声部:低谱号。
  结构组成:琴身(包括琴柱、挂弦板、共鸣箱和底座)琴弦系统(包括琴弦、弦轴、变音传动机件装置和踏板)。
  使用材质:琴身:木制结构;琴弦:通常(即最理想搭配方式)高音区用尼龙弦,中音区用肠衣弦,低音区用金属缠弦;
  变音传动机件:使用曲型铜板。

种类

  竖琴形状大致呈三角框形弓状,早期竖琴只有按自然音阶排列方式的少数弦。其后,弦数增加,亦设共鸣箱,外形线条变得华丽优美。竖琴的弦一端与琴体(共鸣箱)以一定角度立交连接。现其种类大致可分为:

  拉丁式:最原始竖琴,无法转变调性。
  爱尔兰式:种类款式最多,可用手改变调性。
  踏板式:47条不同长度的弦由横梁拉到共鸣板,使用脚改变调性。


构造
  它主要有一垂直的前柱、一斜立的长条形音箱和位于上方的弯曲的琴颈,形成一三角形琴架,琴弦自上而下与前柱平行地绷于琴颈与音箱上,琴身是木制结构。据埃及古图记载,此种乐器出现于公元前三、四千年。当时的形状犹如一个有弦之弓,传说这是受射箭时箭发弦鸣的启发而发明的。至中世纪有记载说古代竖琴就是里拉琴(Lyre,一种最古老的用缎带吊在身上或套在左手演奏的弹拨乐器)。形体大的竖琴当时被称为奇塔拉琴(Cithara)。经过许多年的逐次改良,才形成现代竖琴。 现代竖琴都是落地式的,形状巨大,音域与钢琴相仿。此种乐器能改进成今天的模式,主要应归功于19世纪的制琴家S.厄拉尔德,他把原先的单踏板竖琴改成双踏板竖琴,这一改进大大扩展了竖琴的演奏能力,此后又有人在这种双踏板竖琴的基础上改制成半音竖琴。
  现在最常见的音乐会所用的踏板竖琴,除了颈部及共鸣箱,还有一根圆柱(column)。竖琴的底部(base)有七个踏板,这些踏板系在圆柱里的七根踏板杆(pedal rods)下端,再由踏板杆连接到颈部里的动盘(action),负责掌管七个音(左脚si-do-re 右脚mi-fa-sol-la)的升降。动盘里有两千多个小零件环环相扣,再牵动外面的小圆盘(discs),藉由改变琴弦长度而得到所需要的音高(每个踏板呼应八度音程中的一个,并有上、中、下三个可以固定位置的凹槽。每个踏板都配有弹簧,你可以用脚去推踏板,或是放开它们,在各个凹槽间变换位置)。正因为竖琴是经过精密计算和设计的乐器,再加上木料与雕工,所以贵也是有原因的。

琴弦

  琴弦由共鸣箱穿出,再固定到颈部上的铁栓(pin)。把所有调好音的琴弦加起来,它们的拉力(tension)是730公斤。(这是为什么弹竖琴会起水泡又长茧的原因。)
  踏板竖琴因需要的不同,琴弦数与琴的大小也有不同,最常见的是47根弦,包含6个八度再加一组最高音的do、re、mi、fa、sol,重量在80磅左右(约36千克)。最下面的一个半八度,用的是钢弦(wire strings),中间音域用羊肠弦(gut strings),高音则因每个人对声音的喜好不同,有时候最高一个八度、或者一个半八度,使用尼龙弦(nylon strings);也有人因为不喜欢尼龙弦又脆又亮的音色,而从中间音域以上全部用羊肠弦。
  琴弦一般有钢弦、羊肠弦跟尼龙弦。有一届以色列竖琴大赛的冠军,是出身于罗马尼亚一个贫穷家庭的小男生。他说小时候练的琴,根本没有钱装上琴弦,只能用钓鱼线代替。竖琴琴弦,虽然都用尼龙做成,音色却是大不同。
  竖琴同其他弦乐器一样,每次演奏前都需要调音。演奏者必须在开演或预演前都至少47分钟到场,竖琴的47根弦,每根都需要调音。在调音时,竖琴家还要戴一副耳机,这副耳机连接到一个看起来像随身听的调音装置上,这个装置可以让他听到他想要的音高,他的工作就是让弦的声音听起来正好符合那些音高。
  不过,就算弦都调好了,挑战却还未结束,一共有47根弦,到底要怎样来分辨它们呢?
  当你有机会靠近看一架竖琴时,就看仔细点,你会发现所有的弦都涂上了颜色,所有C弦都是红色的,F弦都是蓝色的,竖琴家就靠这这两根弦,继续辨认其中从C到E的各个音符。
  弹奏时,因为小指较无力,只使用大拇指到无名指(依序为1-2-3-4)。触弦的部分是第一个关节的指腹前端(finger tips)。可想而知,只要是弹竖琴的手,指纹辨识马上就能看出因长茧而扭曲的纹路。

常见乐曲

  在莫扎特的《C大调长笛与竖琴协奏曲》中你能够听到竖琴的演奏。在浪漫主义、印象主义、现实主义时期,该乐器成为了管弦乐队弦乐组的一件色彩乐器,柏辽兹的《幻想交响曲》,约翰·施特劳斯的《春之声圆舞曲》、《蓝色多瑙河圆舞曲》,柴可夫斯基的舞剧《天鹅湖》、《胡桃夹子》,马勒的十首交响曲,以及肖斯塔科维奇《g小调第十一交响曲》中,都有十分出色的谱例。而动画的配乐,更常用的似乎是钢琴,但你依然能在诸如《圣斗士星矢冥王篇》中听到潘多拉的竖琴声或是《千年女王》配乐中的竖琴伴奏。


竖琴的演奏

  竖琴演奏要双手并用,但不用小指。竖琴的音色与钢琴相似,不过比较轻柔飘逸。
  竖琴琴体下方有七个踏板,每个踏板能控制音列中所有的同名音。所有踏板都设计有三级,踩动它可将音升高或降低,其中中间位置表示还原。如将七个踏板都踩置于最上面一级时,可以让所有的琴弦发出最低的音高(相当于提琴、胡琴的空弦),音列即为定弦的(b)C大调音阶;置于第二级时,的一个金属圆盘将琴弦的音高上升小二度(类似于提琴手按住琴弦),即为C大调音阶;置于第三级时,第二个金属圆盘在将其升高小二度,就将音阶调到了#C大调。总之,利用踏板,演奏者可方便地弹出所有调的七声音阶,并可调制出其他音阶形式,如:五声音阶、泛音阶、含有某种特殊变者的音阶等;也能将全部音列调成某种和弦式音列。
  竖琴用左右手的一至四指演奏,不用小指。乐谱中的高音声部由右手演奏,低音声部由左手演奏。单手可奏单音、双音、和弦(同时发响),每只手最多奏四个音,最宽不能超出十度。音型进行幅度很宽时,用迂回进行容易演奏,并能将音与音衔接得很连贯。
  两手交换演奏,可奏出像钢琴一样的单音式的分解和弦。双手还可以在相同音区奏出交错的音符。泛音、煞音、滑奏也是竖琴的特色奏法。
  竖琴里最出名的效果,就是滑奏法(glissando)。这个意大利字的意思,其实就是“滑动”。你一定看过、听过这种效果很多次了,竖琴家把手指从竖琴的一端滑到另一端,所有的音符听起来就好像一个非常快速的音阶(通常是从下往上)。哈泼·马克斯(Harpo Marx)是一个双方向滑音的大师,他可以把手指从下滑到上,再从上滑到下,挥舞不停。竖琴的滑音往往会为音乐添加一种戏剧性的美感。看看一些影视节目就知道了。也正因如此,它往往被滥用,尤其是电影音乐作曲家有时特别喜欢使用这种竖琴滑音。


发展沿革

  竖琴在各个古文明地区均有所发现,其来源已很难追究,但普遍认为其灵感从弓演变而来。最早的纪录至少可追溯到西元前35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,在苏美人聚居的乌尔城,现代考古学家从葬坑和皇家陵墓中挖掘出一些古代竖琴。
  古埃及将竖琴视之为神圣的乐器,用于宗教仪式。后来此古老乐器传入欧洲、美洲和亚洲等地区。《圣经》亦有记载大卫王弹奏竖琴。而欧洲,竖琴最早出现在爱尔兰。无论如何,竖琴在大约一千年前已有相当程度的流行。
  中世纪时,游吟诗人已使用称为巴地克的竖琴,使其风行整个欧洲。不过直到17世纪的欧洲,竖琴仍未发展完全。1720年,德国的霍布如克(Jacob Hochbrucker)设计了装置了五个踏板的竖琴,以踏板控制弦钩。1810年,法国钢琴制造家艾拉尔德(Sébastien Érard)发明了现代化的踏板竖琴。其后在1897年,另一法国人亦发明半音竖琴。竖琴在法国得以被推广,更成为管弦乐的拨弦乐器之一。在竖琴音乐大赛方面,法国是第一个举办竖琴音乐大赛的国家,而第一个举办世界音乐竖琴大赛的国家是以色列。

发展历史概述

  新石器时代至古希腊、美索布达米亚时期:

  竖琴与箜篌、古典吉他、鲁特琴等古老的西洋弹拨乐器(箜篌与琵琶一样,在我国古代是西域传入乐器)都是由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弦琴衍化而来,原始弦琴常在原始部落中扮演占卜、丧葬、祈雨等祭祀工具,可以认为它一切古典式弦琴的起源。随着人类音乐艺术发展的不断需要,原始弦琴开始了拓宽音域的努力,其中一支采用增加弦数拓宽音域,竖琴的乐器形式便产生了(另一支则通过指板按弦改变音高,衍化成鲁特琴的雏形)。到古希腊及美索布达米亚时期,古典式弦琴早已从走入民间,成为吟游诗人的伴奏乐器,不再局限于祭祀。

  古希腊、美索布达米亚时期至中古时期:

  “Harpa”这个字的第一次出现,是在公元600年左右;早期文献内对竖琴的记载,使用名称并不统一。目前被发掘的第一把拱形竖琴(arched harp),是出现在美索布达米亚平原,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。它与缅甸竖琴相似,有13或14条琴弦。从当时古墓上的图片可以看出,演奏者以左手拨弦,右手则负责按弦止音。有些中、西非地区,仍能见到这样的竖琴。

  中古时期以后:
 
  现存最古老的爱尔兰竖琴(Irish harp),是制造于14世纪。一般有30到36弦,最大的特色是使用指甲弹奏的声音。当时欧洲其它地区的竖琴,与爱尔兰竖琴最大的不同,在于它使用指尖而非指甲弹奏,而且它不像爱尔兰竖琴的琴身,并没有一个大共鸣箱。
  目前世界上保有竖琴最原始风貌的地方,其实不在欧洲,而是中南美洲。中南美洲的竖琴构造,仍旧保有当时西班牙移民时期的原貌,虽然不同地域会有一些不同的改良方法。曾经在墨西哥,看过他们的街头艺人,抱着竖琴当场即兴,弹几个chords,然后念唱一段当时他想到的歌词,这就很像中古世纪的吟游诗人;还有在他们最具代表性的ensemble:Mariachi(有小提琴、曼陀林、小喇叭)中,竖琴也是原来必有的乐器(因为这样的竖琴手已经减少,且竖琴这个乐器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经济负担,只有大的Mariachi才用竖琴)。

  从巴洛克时期到古典主义时期

  竖琴乐器的演变,有一大部分是为了克服调性及半音的限制。16世纪时,Juan Bermudo比照键盘乐器,发明了双排弦竖琴(double-strung harp)。这种竖琴,有两排平行的弦,加上去的那一排,就像钢琴的黑键,负责半音的弹奏。后来,克劳迪奥·蒙特威尔第(Monteverdi)的歌剧“Orfeo(1607)”里所使用的竖琴,就是双排弦竖琴。
在双排弦竖琴后,又出现了三排弦竖琴(triple harp——17世纪初)及镰钩竖琴(hook harp)。镰钩竖琴的原理,与后来发展的音级竖琴(lever harp)很相似,它是先将几个特定的音调低半音,然后以左手操纵镰钩(hooks)而将音升高半音。
  继双排弦与三排弦竖琴之后,在18世纪时出现了交叉弦竖琴(cross-strung chromatic harp),及半音阶竖琴。交叉弦竖琴共有76根弦,44根在左边,32根在右边。德彪西著名的“'Danse sacree et danse profane(1904)”就是写给这种竖琴的。但是这些竖琴,因为在弹奏上的困难与乐器本身的限制,几乎都不使用了,只有在特殊表演或展览中出现。这个世纪,在爱尔兰竖琴方面,John Egan也发明了半音器(levers)。藉由手来调整位于琴弦上端的半音器,可以改变琴弦长短,而得到所需要的调性;这就是现在还普遍使用的半音器竖琴。

  现代化改进

  踏板竖琴(pedal harp)的演变,可推至17世纪末、18世纪初。当时有单一动作踏板竖琴(single-action pedal harp),莫扎特的长笛与竖琴协奏曲,第一次就是用这种竖琴演出。踏板竖琴就是用脚控制踏板来升高半音。单一动作的踏板,只有两个凹槽(slots),踏板由上凹槽到下凹槽,只动作一次,能演奏的调性仍然有限。到了19世纪初,S·埃拉尔(Sebastien Erard)发明了双次动作踏板竖琴(double-action pedal harp),因为有多加一个凹槽,踏板可以动作两次,所以每根弦可以弹奏三个半音。至此,竖琴发展为可以弹奏所有调性的乐器,而现今音乐会中所使用的音乐会用踏板竖琴(concert harp),就是从Erard竖琴慢慢改进而来。
  20世纪上半页,尼龙弦被发明,逐渐改变了古典式弦琴。使竖琴与古典吉他(古典式弦琴两大经典形式)在短期内普及了尼龙弦。由于尼龙弦具有更优秀的延展力与稳定性,使乐器的音色、音量等表现力相对来说都有了较显著的进步。

   
 

聆听本页背景音乐需要MIDI播放器,如Windows Media Player

一个古老的传说... 让我轻轻对你说... 一起聆听、感受音乐... 凌空飞燕翩翩舞... 随风起舞的是它们... 你有好的话题吗... 书签片片琴思悠悠... 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... 海阔凭鱼跃,天高任鸟飞...(HOME)